新闻资讯

前七个月,塑料制品出口逆势增长7.2%!塑料制品出口复苏的原因是什么?


21 Jan,2025

在中国出口复苏之际,2023年呈现下行趋势的塑料制品由负转正,今年保持了较快稳定的增长。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七个月,以美元计,与同期服装、箱包、鞋靴、陶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下滑不同,塑料制品出口同比增长7.2%。

逆势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从业内人士的直观感受来看,今年全球塑料行业整体需求依然低迷,没有明显的复苏动力。事实上,塑料原材料价格持续下跌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需求的相对不足。然而,随着中国塑料制造业全球布局的加速以及欧美对再生塑料使用相关立法的明确实施,塑料制品出口趋势也并非没有新的变化和机遇。众多灵活适应性强的小微外贸企业也在积极创新转型,力图抓住全球商机。
全球布局与回收商机

"今年对东南亚的塑料制品出口应该会有大幅增长。"清河循环经济与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姜南青告诉财新,全球主要的塑料生产能力仍在我国。随着时间的积累,塑料的整体使用和生产能力都在提升。"比如现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大部分电池都是塑料制品,随着汽车产量的提升也会增加。"在此基础上,考虑到配套产业链、关税和成本,近年来中国塑料制造业加速全球布局,产能溢出效应也带动了对东南亚等地的出口。

据公开信息,海关总署的塑料制品包括一次性聚合物、废料及边角料、半成品和成品。塑料制品的种类繁多,包括但不限于塑料袋、塑料容器、塑料薄膜、塑料管材和塑料板材,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化妆品包装、药品包装、建筑排水、电力通讯等领域。
姜南青指出,服装行业广泛使用的涤纶、氨纶等化纤产品也属于塑料制品。我国这些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在此基础上发展起了再生化纤产业。近年来,不少中国企业将目光投向东南亚等地,打造更全球化的市场和更大的塑料回收设备及原材料供应链。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依赖单纯的出口贸易,而是与区域之间在供应链端形成了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试图在原材料、中间品、成品等领域掌握自身优势。

与此同时,原本专注于国内或欧美市场的中国塑料日用品企业也在加紧开拓新兴市场。

厦门海关7月发布的数据显示,作为传统的塑料制品生产大省,福建省众多日用百货、塑料包装材料等加工制造企业正阔步走向国际市场。今年前五个月,福建省塑料制品出口214.4亿元,同比增长41.5%,出口额位居全国第五。其中,作为福建塑料制品最大出口市场的东盟地区同比增长102.9%,占同期福建塑料制品出口总值的39%;同期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分别增长9.5%和20%;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同比增长66.1%。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塑料回收利用委员会执行副会长范玉顺也是塑料行业的企业家,疫情期间他关闭了国内工厂,去日本建了一家专门做塑料的工厂。他告诉《中国经营报》,自2018年中国禁止进口洋垃圾以来,行业内大多数企业都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随着国际消费市场对可持续理念的渗透以及欧美对再生塑料使用立法的明确实施,有一定比例再生材料的塑料制品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他去年就开始布局,今年这类再生料塑料制品的对欧美出口增长显著。海外工厂所需的塑料原材料,目前主要还是从中国出口。
在姜南青看来,目前核心塑料回收技术和成熟的工人主要还在中国,这部分是“难以转移出去”的。这也意味着,东南亚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对中国塑料制造的采购需求将持续增长。